观象台党员群众赴河北、山西开展党课和业务交流活动

学习抗战抗震精神,服务防震减灾事业
——观象台党员群众赴河北隆尧和山西左权开展现场党课和业务交流活动纪实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抗战精神,到面对大震巨灾时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把这两种精神铭刻在心,全身心投入到防震减灾事业中去,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成果,这种付出是平凡的责任,也是神圣的使命。

在大力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大形势下,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党支部组织职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并邀请部分群众共12人于8月21-22日前往河北省隆尧县和山西省左权县开展现场党课学习教育和地震观测业务交流活动,参观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和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学习领会抗战抗震精神,顺路到同处地震监测一线的兄弟台站——红山基准地震台进行业务交流,以促进地震日常观测和科技创新工作。

两天的日程安排紧张而充实,既进展顺利又遇到很多意外状况,路遇大型公路自行车赛预演而道路封闭,党支部临时决定调整活动路线和目的地,由此行程增加200公里,加上后来遭遇严重堵车和回程路上大暴雨等意外情况,总耗时增加6个小时,整个活动全程1000多公里,历时40小时,回到家已是23日凌晨了。此行既切实感受了抗日战争峥嵘岁月里我党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和邢台地震后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战天斗地的抗震救灾精神,又了解了邢台地震后科学考察、红山台初创发展到现状的全貌,既有历史也有科学,达到了活动目的:力争以抗战抗震精神和更高的业务水平武装观象台的每位员工,更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事业。


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抗日战争是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关键一战,打了一个彻底的翻身仗,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在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对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对日作战,发动人民战争,严重牵制了敌人的力量部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坚决抗战的意志,必胜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来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是全面了解八路军抗战历史和贡献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左权县原名辽县,为了纪念在此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而改名为左权县。左权县位于太行山腹地,群山环绕,小河流淌过山间盆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远处为山水画般的山崖绝壁,一片祥和宁静,很难想像70多年前这里是抗日战争的前线,八路军总部在这里指挥华北地区的对日作战。
  新落成的纪念馆为三层建筑,大致分为四个展厅,按照参观顺序依次为八路军总部历史陈列、抗战中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和华北抗日根据地首府左权。通过参观和听取讲解,能够比较系统的了解抗战期间我党在太行山乃至华北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艰苦抗战的方方面面,有战斗、有生产、也有新闻宣传,有歌颂也有缅怀。专门有一个缅怀大厅,用来缅怀抗战中牺牲的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和普通群众,有的英烈有照片,有的没有照片仅有寥寥数语的生平简介,有的志士只有名字流传下来,还有大量的无名英雄。让人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了中华民族的危难和振兴,革命先烈们早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伟大复兴梦。

到达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听导游讲解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领导人在左权县活动概况

面向党旗,再次宣誓

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在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呢?精神力量起了关键作用,一种抗战精神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什么是抗战精神呢?不能一语概之,只能粗浅的分析和列举它的构成元素: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激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烈欲望,有一种坚强的领导和宗教般的信仰,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面对挑战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这种可贵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在危机关头总会出现,比如当面对巨大地震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


二、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第一次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大地震,共造成8064人死亡,约38000人受伤,经济损失约10亿元。周恩来总理三赴地震灾区指导救灾,震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震科考,新中国的地震研究和预报实验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最初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国地震工作的新纪元和里程碑。邢台地震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作为地震工作者,邢台地震的抗震救灾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选择来到这里,细细的浏览关于邢台地震资料丰富而全面的陈列。

在邢台地震纪念碑前

  邢台地震具有双主震的发震特征,1966年3月8日发生6.8级地震,间隔14天之后的3月22日又发生7.2级地震,两个主震尤其第二个对抗震救灾工作造成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对灾区人民的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两次主震的震中相距不远,分别在隆尧县和宁晋县,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就位于震中隆尧县,陈列馆前面是纪念碑广场,邢台地震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碑高19.66米,碑座平台正前方宽宽的台阶分为两段,第一段三级,第二段八级,寓意着地震发生在1966年3月8日。

馆内陈列分为七个单元,依次为邢台蒙难、亲切关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感恩行动、地震预报和邢襄巨变,全景式地再现了从地震灾情突发、震后紧急救援,到科学考察和重建家园的完整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重建,曾经瓦砾遍地的震区如今已建成一片片现代化的新城,早已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制定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总方针。感恩行动单元展示的是邢台震区人民反馈社会、积极参与其他抗震救灾行动的事迹,比如邢台青年女子打井队赴唐山地震灾区为灾民生活用水打井几十口;为了回报西藏翻身农奴“良马济邢”的义举,33年后邢台人民组织了“铁牛进藏”回访活动,送去邢台牌拖拉机几十辆;汶川地震后,邢台人快速组织队伍赴灾区救援。

重温总理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从邢台、唐山,到汶川、九寨沟,历次抗震救灾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和推进,跟伟大的抗战抗震精神是分不开的。面对瞬间发生的巨大灾难,突然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从废墟下爬起来,迅速展开自救和互救。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人民总理亲赴震区指导救灾,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政府、军队、医生、地震工作者等社会各界齐动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共识和行动,此情此景跟抗日战争时期的困难局面何其相似,这是一场面对大震巨灾的战役,中华民族在面对巨大灾难的时候总是能够绝地反击,这种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如果把抗震救灾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平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是战备过程,战备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包括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发展和应用水平、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物质条件等等。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抗震救灾工作越做越好,以这次九寨沟地震为例,震后5分钟自动速报结果通过微博发布,通告地震发生和大致震级,半小时内发布正式速报结果,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启动的应急响应,各种专业力量紧急奔赴灾区,地震部门的地震应急科技支撑工作快速产出关于此次地震的各种专业信息用于指导救灾,当地机场没有受损可以正常运营,公路受损不大很快抢通,供电很快恢复,通讯尤其是网络信号没有中断,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使信息通畅让人心安,当地政府应对有力,及时疏散游客等等,这些都是此次抗震救灾工作进步的表现和成功的保障。

抗震救灾战役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方针,不要只是在地震发生以后被动应战,在地震尚未发生时的主动防御才是决胜关键,所谓防患于未然才应该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所在。抗震救灾不只是非常时期的救援行动,更应该包括平时的震害防御工作,要“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

2. 从地震预报到震害防御

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预报工作元年,在中央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30多个单位的55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地震综合考察,随后发动了对抗地震的人民战争,开启了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的抗震事业新局面。地震人首当其冲,肩负着总理的重托,经过几代人苦苦的地震预报探索,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但也经受了巨大的挫折。地震预报尤其短临预报还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现阶段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灾害防御上,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减灾方法是防御,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是地震工作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就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方针。

地震灾害该如何防御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和政府搞明白。积极防御的措施比如搞清楚地下结构,明确活断层分布和地震危险区,全国地震区划一张图,标示不同区域的潜在地震动特征和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建筑尽量避开地下的活断层和地裂缝,建筑的抗震级别必须达到设防要求。地震部门与政府多部门配合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用地震科技成果指导和支撑应急救援工作,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和培训,加强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和维护。加强科普宣传,把公众搞明白,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慌乱,定期举行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公众临震应变能力等等。以上全部都是地震部门的工作,或跟地震工作息息相关,除了短期内难以攻克的世界科技难题——地震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以外,应对地震我们可做的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三、红山基准地震台

红山地震台和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同为地震台站,都是全国基准台,行业翘楚,并肩奋战在地震监测一线,都有辉煌的历史和突出的业绩。两个台之间在行业管理、学科评比等场合多有接触,但这种大规模的实地访问还是第一次。

选址在邢台地震震中附近的红山基准地震台
  红山地震台创建于邢台地震的抗震烽火中,诞生于如火如荼的震后科考大潮中,被称为中国地震工作的井冈山。台站选址在震中附近冲积平原上一处基岩出露的地方,位于邢台隆尧县城西北9公里处,当时“四周无村无店无庄稼”,远离人类活动干扰,观测环境优良。红山基准地震台为全国基准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下辖红山地震台、邢台地震台、大柏舍地震台、宁晋冀22井观测站、辛集冀21井观测站和衡水冀16井观测站共6个台站的中心台,观测数据质量在全国台站评比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成绩骄人。地震行业专业期刊《地震战线》(现为《地震》)就创刊于红山地震台。

听取红山地震台台况介绍

  在听取了红山基准台的概括介绍以后,双方就台站观测环境、数据质量控制、人才结构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尤其就红山基准台将来升级和跻身于地震行业地球观象台系列的可行性展开讨论,认为在台站特色方面略有不足。随后,一行人参观了台站数据中心,在不影响正常观测的前提下参观了部分仪器观测现场,如近距离观察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接收天线的基桩,并就防雨水渗漏等实际问题展开现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