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潮涌 成果惠民生——我国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更新时间:2021-07-27 来源:中国地震局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青海玛多会发生7.4级地震吗?地震后我们该怎么办呢?”来自黑龙江生活报的小记者正一板一眼地向科普工作人员提问。这是今年青海玛多地震后,黑龙江省地震局抓住公众关注地震的时机,邀请社会公众走进省地震台和省防震减灾科普馆现场科普的场景。
黑龙江生活报小记者正向工作人员提问房屋抗震问题(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地震局)
防震减灾科普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态减灾的基础性工作。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对防震减灾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防震减灾科普方式、科普对象、科普思维等要素的全方位转变提升正不断丰满着创新发展的防震减灾科普之翼。
搭台唱戏:防震减灾科普氛围更加浓厚
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陶行知曾说:“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
2020年10月17日,上海首部地震主题原创儿童音乐舞台剧《甜豆地震历险记》在沪上演。故事讲述了一对姐弟甜甜和豆豆因一场意外的地震跌落地心实验室,遇到了神秘的白胡子博士和他的助手们,并且经历了重重关卡的挑战,带着满满的防震减灾知识重返家园的故事。演员表演过程中,采用全息投影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台下小观众们聚精会神,若有所思,既被紧张有趣的剧情所吸引,又学到了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主题原创儿童音乐舞台剧《甜豆地震历险记》现场剧照(图片来源:上海市地震局)
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思路,动员更广泛的群体加入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来。在《甜豆地震历险记》剧本创作过程中,上海市地震局邀请了社会各界参与剧本改编,为剧中人物“甜甜”和“豆豆”的地震历险撰写新故事、开创新旅程,带动了不少青少年儿童、家庭、学校更加关注防震减灾,提高了他们应对灾害的能力。
科普本质是一种社会宣传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科普才可持续,才能做好。近年来,地震部门搭好台子,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志愿组织、企业等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潜力,共同创新科普形式,凝聚强大科普合力,形成了齐抓共管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局面,社会参与防震减灾氛围更加浓厚。
形式更多样、思考更深刻、故事更动人。优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百花齐放,展示着近年来科普原创力、研发力、传播力上的飞跃,也带动着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
强基固本:防震减灾科普保障更加健全
2021年5月,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启动。在新疆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正对前来参观的维吾尔族小朋友们介绍地震的形成原因等科普知识,并结合地震波的模拟演示、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以及地震安全隐患排查等展项,让参观的小朋友们在实践中掌握必备的防灾减灾基础知识。
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正为小朋友讲解科普知识(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地震局和巴州应急管理局联合共建的首个巴州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投入70万元,建筑面积达390平方米。它的建成填补了巴州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没有主阵地的空白,为巴州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1万人次,已成为巴州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阵地。
2018年7月25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了《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纳入科技场馆建设,建设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培养专兼结合的防震减灾科普创作队伍和专家队伍,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据中国地震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认定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40 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94所,防震减灾科普逐步进入各级科技场馆,年均惠及公众超千万人次。
从科普基地到示范学校,从科技馆到互联网+基层科普服务,从东部海滨到西部高原,从北部边陲到天涯海角,我国防震减灾科普搭建起一套跨越万水千山、覆盖全国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成果惠民:防震减灾科普红利更加广泛
“墙抬梁么不能盖,若遇灾害找麻烦。阿苏在甩喏。地震灾害不可挡,但是提前可预防。阿苏在甩喏。地基结实要选好,科学加固要设防。阿苏在甩喏……”欢快地道的打歌在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德安村唱响,围观的老乡们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云南省地震局原创的防震减灾科普情景小品《农房抗震要加强》,它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为艺术表现形式,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本枝,云南省花灯剧院专业歌手、南涧无量山跳菜汉子本色出演,将农房抗震知识充分融入到原生态的打歌、宴席跳菜等民族文艺元素中,更加深入生活、贴近百姓。近年来,云南省地震局突出科普惠民,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结合云南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到山区村镇一线去表演,普及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建设安全家园意识,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防震减灾科普情景小品《农房抗震要加强》表演剧照(图片来源:云南省地震局)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不断拓展新的形式,用更时尚的方式走进青年群体,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播。在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创作的科普视频《地震科普,我们一齐努力》正式上线,以说唱的形式,让公众在轻松的氛围里更好地接受地震科普知识。作品一经发布,48小时内播放量就高达12万次,获得了业内和网友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各地积极关注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等,针对不同民族、年龄、职业等人群设计创新科普形式、制作科普产品,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千场讲座”、“防震减灾知识送下乡”、“防震减灾知识助民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六进”等面向基层的活动,公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科普“红利”。
要把“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促进防震减灾科普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有效耦合,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防震减灾科普需求,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2018年首届全国地震科普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展望如今已经落地开花结果。
(通讯员:河北省地震局 张帅伟)
(责任编辑: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