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之力构筑抗震减灾防线——“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曲哲同志在应急管理“大讲堂”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1-11-27 来源:中国地震局
近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恢先地震工程综合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曲哲同志,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1月25日下午,应急管理部举办大讲堂,作为全国地震系统杰出代表,曲哲同志与全国应急管理系统英雄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等代表一起作报告。曲哲同志事迹突出、催人奋进,希望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曲哲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汇聚起推动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国人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也带给我巨大的思想震撼。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就是建筑抗震。看到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瞬间被摧毁,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被吞噬,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抗震减灾科学研究的决心。要用更好的建筑护佑生命,让更好的建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庇护所。
抗震减灾需要科技创新,必须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博士毕业后,我前往日本继续深造,因为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工程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留日期间我参与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铰支墙—框架结构体系,并且在回国后把它介绍到了国内。这种结构体系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在地震中发生薄弱层倒塌,有助于避免汶川地震中“跪着的城镇”悲剧重演。经常也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要回国,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力所能及地还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减震和隔震技术。但我们有一个和日本很不一样的国情,就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占的比例很高。而日本最多的是钢结构和木结构。最初在日本针对钢结构发展起来的减震技术,直接搬到国内还是有些“水土不服”。针对这个难题,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带领课题组废寝忘食、集中攻坚,深入实验室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可以使消能器对混凝土构件的集中拉力作用减小80%以上。这一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项目,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抗震减灾需要结合具体国情,必须深入一线,开展现地考察。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发生芦山地震。我们第一时间进入地震现场。在芦山中学做应急调查时,我们小组意外地发现了比较少见的钢结构网架屋面严重破坏。戴君武研究员带着我们小组爬上房顶,发现要沿着三层楼高的墙垛走到中间去,才能详细查看受损部位。当时心里还真是挺害怕的,但是如果等到随后正式科考的时候再来,这个现场可能就已经在恢复重建中被清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没有了。实际震害资料无不是以巨大的损失为代价的。有困难没困难都得上,有危险没危险都得冲!多抢出一点资料,做更有针对性的研究,让建筑少一些隐患,在未来的地震中就少一些人丧生。面对余震不断的情况,当时戴老师非常果决,对我们说,你们还年轻,就呆在这儿别动,我年纪大了,我去。大家都深受感动,都坚持亲临险境、细探详情。我觉得,如果没有对事业真挚的热爱,没有自己真正想要守护的东西,是不会愿意冒这个险的。
抗震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必须从普及基础知识抓起。我在清华的导师叶列平教授曾经对我说,我们国家很大,抗震问题很复杂,只能通过自组织系统的原理,慢慢去完善。他说你可以搞一个博客,多介绍一些先进技术,发表一些观点,算是加速这个自组织系统的进程。这也成了我投身地震科普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开设博客“哲设计”,到2014年转战微信公众号,至今陆陆续续写了200多篇原创的科普文章,阅读量超过40万次。科普工作面向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孩子。如果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粒防震减灾的种子,十几年、几十年后就会长成参天大树。2016年,我为北京宋庄“小苹果树学堂”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可移动的校舍——“果盒”,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建筑科技的魅力。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和艺术家朋友合作创作出版了面向低幼的科普绘本《震振震》,让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了解地震、共振和抗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研科考科普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将求真精神贯穿始终。求真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在人类知识最前沿进一步的探索。它需要敢为人先、攻坚克难,也需要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从被誉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的刘恢先所长开始,一代代地震科技工作始终秉持着“求真”的科学精神,为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创新发展矢志不渝地做着贡献。能够加入他们,加入我国的防震减灾这项宏大的事业,是我的荣幸。这些年来,我主持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和二等奖各1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次我还获得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二级英模称号。这些成绩和荣誉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将与全体地震工作者一道,牢记初心使命,用科技之力构筑抗震减灾防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