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深部探测为大震构造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更新时间:2022-04-12 来源:中国地震局
大震成因机理一直是成功地震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全球科学家持续攻关的研究课题。湖北省地震局研究团队将最新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如GNSS)和地球物理传统技术(如高精度重力观测)相结合,开展大震区域地壳深部介质异常结构的探测研究,探索我国重要地震带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特征,识别大震发生标志,为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基础。
十多年来,研究团队在跨越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大震构造块体和一系列典型大震源区(玉树、芦山和鲁甸等地区)实施了8条重力长剖面探测,发展了新技术,取得了新认识。发展了优选滤波、归一化总梯度等重力探测新技术,通过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地震构造环境探测、从观测仪器配置、野外观测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的重力探测技术流程和体系;首次利用重力梯度技术,发现了川滇块体顺时针旋转的证据;发现了攀西裂谷区中地壳下伏低密度薄层,说明川滇块体东南方向物质运移造成了中、下地壳之间的解耦性;揭示了大型块体边界(如甘孜—玉树断裂走滑带、龙门山断裂推覆带)两侧地壳密度结构差异显著,最大莫霍面起伏达10公里;发现了倾滑推覆型构造(如松潘—甘孜块体)上地壳底部存在与滑脱层相关的低密度层,是大震形成的重要标志。
研究团队通过玉树7.1级、芦山7.0级和鲁甸6.5级地震的解剖实践,深化了对走滑型和推覆型地震孕育发生条件的认识,为青藏东南缘及邻区地壳结构与块体动力学、强震构造环境研究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
(该研究成果获得2021年度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尚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