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国大陆强震序列及震源构造研究取得新成果
更新时间:2022-04-30 来源:中国地震局
中国大陆强震在震前存在哪些共性或个性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为强震预测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四川省地震局联合云南省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的研究团队,基于相对高密度、高信度的地震观测记录数据,对中国大陆西部若干次强震开展了基于统计和数字地震学的应力场变化、发震构造和速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新成果并受到广泛认可。
一是基于波形反演获得了汶川余震序列可靠震源机制解,首次揭示出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发震断层不同段落运动方式存在震后调整性变化的新认识。二是基于重新定位的汶川余震空间分布和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节面倾角均值随深度变化特征,揭示出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不同段落三维几何结构特征。根据节面走向的复杂性提出,众多次级断层参与了余震活动。这一新认识对科学揭示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三是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速度结构、精定位小震分布及地表构造信息,揭示出若干大震震源区的较详细结构与构造特征。提出海原、古浪、汶川等大震震源区均位于中上地壳的高速体内或其边缘,其下均存在壳内低速层,这种结构有利于应力积累与集中释放。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及其变化Δb与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综合判定区域构造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的思路与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一些强震的验证,目前已用于多个地区的年度地震危险区圈定、发震紧迫性判定、强震后续地震趋势判定及日常震情跟踪。围绕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开展综合利用不同地震学方法、从不同尺度综合研究大震震源区深浅构造关系与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获得2021年度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