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水击三千里 ——一论2023年全国地震局长会
更新时间:2023-02-18 来源:中国地震局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在新年温暖的曦光中,我们回首2022,这是历史必将铭记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也是防震减灾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地震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信心、实干笃行,以奋斗谱写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乐章。
这一年,我们争分夺秒,一路凯歌前行。
我们奔赴地震现场。青海门源、四川泸定、西藏墨脱、云南宁蒗……哪里有地震灾害,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高效组织和服务保障抗震救灾,全年启动应急处置45次,调度派出现场工作人员747人次,产出快速评估报告1246份,制发地震烈度图8幅,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地震人虽远必至、虽险必行、虽难必成。
我们钻研预报难题。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坚持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推进,不断夯实震情跟踪工作基础;优化完善震情短临跟踪和会商研判技术方案,显著提升预报业务工作效率。
这一年,我们风雨兼程,踏遍万水千山。
探查跨越山海。编制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活动断层避让图,开展75个城市1亿多平方米房屋建筑抽样详查,推进地震构造环境探查、活断层普查、活动断层探测,我们正努力“把地下搞清楚”。
数据覆盖全国。整合完成全国场地钻孔、房屋建筑抽样详查等基础数据库,启动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我们为防震减灾插上信息化翅膀。
脚步绵延万里。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完成建设任务,研发高铁地震监测预警技术,服务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安全运行。地震人步履铿锵,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行稳致远。
这一年,我们锐意进取,点燃科技星火。
创新如火如荼。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聚焦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部署九项工作任务。出台国家地震科技中长期规划,确定7个方向,24个优先主题,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和投入,让科创环境更加和谐。人工智能地震监测、川滇三维公共模型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启动,“一场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推进,防震减灾领域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
舞台更加宽广。落实“十四五”地震人才发展规划,国家级人才计划再添硕果,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和各类人才不断涌现,芳华绽放,梦想生长,我们在科技创新中施展才华,追星逐月日千里。
这一年,我们初心不渝,答好民生考卷。
保障社会发展。在冬奥会赛场,光纤温度传感系统为冰雪盛会提供技术保障。在雄安新区,全域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让“千年大计”更安全地在白洋淀畔扬帆起航。在黄河流域中下游,非天然地震监测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西藏、新疆、甘肃永靖,我们以拳拳之心助力边疆发展、乡村振兴。
聆听百姓之声。在机关、企业、学校等场所,地震人开展访谈、座谈、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公众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将全国30个省级抗震设防参数查询接入地方政务服务平台,让市民查询数据更加便捷。
发出科普强音。“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在全国渐次铺开,活动主题曲歌声嘹亮,引起青少年强烈共鸣。在科普讲解大赛舞台上,选手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防震减灾知识更加生动有趣。“5·12”“7·28”“全国科普日”,科学家、志愿者们走上街头、走进学校,把应急避险技能播撒进公众心里。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时代的号角回响在神州大地,灿烂的征途充满机遇与挑战。地震人当以“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披荆斩棘,笃定前行,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书写新辉煌。
(防震减灾融媒体特约通讯员)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