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研究员团队成果获Wiley年度论文高引用奖
更新时间:2023-03-01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近日,国际知名出版社Wiley公布了旗下数据库2021-2022年度“高被引论文(TOP CITED ARTICLE)”,地球所发表的1篇研究性论文入选,Wiley发来证书表示祝贺。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蔡妍博士,通讯作者为吴建平研究员。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Tectonics》 (Cai, Y., Wu, J., Rietbrock, A., Wang, W., Fang, L., Yi, S., & Liu, J. (2021).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Shanxi Rift,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Tectonics, 40(4), e2020TC006239),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804057, 41774102)。
以下是研究成果介绍:
山西断陷带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部,由于其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频繁的地震活动,其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吴建平研究员团队利用区域内迄今为止最密集的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包括610个流动地震台和127个固定地震台,通过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方法(图1),获得了山西断陷带及周边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
图1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与地震台站分布(左图);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结果(右图)
图2 沿不同剖面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中部的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下地壳和上地幔表现为高速异常(图2B, D),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速度相当,表明其岩石圈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减薄和强烈变形,基本保留了古老克拉通的岩石圈性质。南部的运城盆地下地壳和最上层地幔普遍显示为低速,但在80公里左右存在一个薄的高速层(图2C),该地区岩石圈很薄,温度很高,意味着断陷带南部受华北克拉通破坏影响很大,薄的高速层可能是太古代岩石圈的遗迹。北部的大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中下地壳和上地幔表现出广泛的低速异常(图2A, D),可能与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侵蚀有关,上涌中心位于大同盆地的西部。
简而言之,山西断陷带的南部受华北克拉通破坏严重,中部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克拉通岩石圈性质,北部主要受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影响(图3)。该研究揭示了山西断陷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对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3 山西断陷带地区的构造演化情况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