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客座专家 交流访问学者(在站) 交流访问学者(出站)
  •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深井观测
    野外站观测井 祁连山深井 黄海深井
  • 质量控制
    质检平台概况
    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科普研学
    科普参观
    研学实践
    外网报道
    原创内容
    推荐资源
    活动报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客座研究
    交流访问
    访学申请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地球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中国大陆场地分类方法与场地地震动影响模型研究”顺利通过绩效评价验收

更新时间:2023-08-22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3年7月18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中国大陆场地分类方法与场地地震动影响模型研究(2018YFE0109800)”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负责人为谢俊举研究员,外方合作单位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项目通过国际合作研究突破了区域场地分类和场地地震动影响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全国范围内7000多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与美方合作研发适用中国地区数据特征的钻孔资料数据架构,构建了中国大陆场地资料基础数据库V1.0,为推动我国地震动影响定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区浅层场地剪切波速的区域特征,提出了综合考虑地表地质、地形坡度、沉积厚度和岩性属性的场地剪切波速预测方法,提高了区域场地剪切波速估计和场地分类的准确性。合作开展了中国与美国、欧洲场地分类方法对比研究,建立了基于VS30的中国场地分类映射关系,搭建了中国场地分类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基于VS30的场地分类研究的桥梁,并应用于缺少钻孔资料情况下兼容中国现行规范进行场地分类;发展了针对强震动记录HVSR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GRNN)自动判别场地类别的新方法,该方法针对场地特征估计有广泛应用前景。

项目基于我国西部和美国加州地区观测强震动记录揭示了场地覆盖土层对地震动影响的区域特征,建立了考虑非线性效应的场地影响模型,提出了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非一致性调整方法,应用于兼容我国现行场地分类的场地影响调整,为定量考虑场地覆盖土层影响进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第1标注高质量论文 1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中国地震学会立项团体标准1部。项目组2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5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国际合作成效显著,联合中外科研单位协同创新,双方建立了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平台,提升了我国国际形象,加大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返回列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