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野外站动态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研究所动态
    行业要闻
  • 站点介绍
    野外站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发展规划
    人员组成
    常驻人员(37人) 客座专家 交流访问学者(在站) 交流访问学者(出站)
  • 地球观测
    地球观测
    台站观测
    测震 形变 重力 地磁 流体 次声
    流动观测
    科学台阵 探测计划
    深井观测
    野外站观测井 祁连山深井 黄海深井
  • 质量控制
    质检平台概况
    振动检测
    通用电子检测
    自噪声检测
    环境适应性检测
  •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动态
    科研成果
  • 科普研学
    科普参观
    研学实践
    外网报道
    原创内容
    推荐资源
    活动报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客座研究
    交流访问
    访学申请
  • 野外站风光
    办公环境
    实验环境
    质检平台 零磁空间 科学台阵 岩石实验
    观测基地
    观测山洞 地磁场观测区 鹫峰地震台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访问指南
野外站动态
  • 图片新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研究所动态
  • 行业要闻

贵州:科技赋能促发展,守护黔贵筑安澜丨巨灾防范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6-19 来源:中国地震局

  在黔贵大地上,一项旨在筑牢防震减灾人民防线的系统性工程——贵州省巨灾防范工程顺利竣工。该项目以“监测智能化、预警精准化、防御体系化”为目标,通过台站升级、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等多维举措,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补短板,地震监测能力实现快速提升

  在贵州西部,150个新建的测震台站如繁星般散落山间,监测台站平均台间距从44千米缩短至15千米。与此同时,全省站网密度达原来的2.2倍,站间基线数量较原来增加4.5倍,覆盖全省大部分区域,构建起覆盖地球物理场的立体观测网络。“这些台站就像大地的‘神经末梢’,让我们对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提升至新高度。”贵州地震台副台长张秋寅介绍道。

  在贵阳地震监测中心站,新建的200米流体井观测系统与水化学实验室正在24小时运转,成为捕捉震前异常信号的“精密传感器”。引入的新型地震计、量子重力仪等尖端设备,推动贵州地震监测技术从“传统观测”向“智能研判”转变。FAST地震监测专用台网的建成 ——这套针对“中国天眼”的专业化监测系统,使周边地区实现1.0级地震的监测能力,震中定位精度优于1千米,为“国之重器”的安全运行撑起“地震防护伞”。

2025061801

中国天眼周边的地震观测台站

  强服务,应急响应与数据生态双轮驱动

  在毕节市威宁县某社区,一块安装在广场的预警终端正在播放防震减灾科普视频。作为全省1000余套地震预警服务终端的缩影,这些设备集“预警+服务+宣传”于一体,不仅能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还可实时展示气象数据与防震避险常识,成为深入基层的“安全哨兵”。“现在老百姓能直观了解地震知识,预警信息也能快速送达,这大大提升了社区的应急能力。”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

  作为项目的“数字底座”,贵州省首个省级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已整合行政区划、地质构造、房屋数据等多维信息,通过可视化系统实现全省地震风险区划评估数据的集成管理。在与应急、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下,这套系统已为六盘水、毕节等地的应急备灾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推动形成“全周期灾害管理闭环”。据模拟演练数据显示,系统可将传统灾情研判时间压缩60%以上,应急响应效率大幅提升。

  促发展,信息化基建筑牢安全底座

  走进贵州省地震局新落成的机房,双路市电供电、UPS电源与柴油发电机组成的三重供电保障体系正在稳定运行,彻底解决了过去供电不稳定的难题。核心机房通过双路通信链路接入移动、电信、联通信号,模块化机柜采用封闭冷通道实现了绿色节能,配置全新的空调新风系统,不仅为地震大数据中心技术系统提供了可靠的运行环境,更使机房空间资源提升5倍以上。“现在我们的核心机房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保障能力大幅增强,计算能力提升50%以上,存储容量翻倍。”信息中心副主任孔军表示。新建的应急调度系统成为地震应急指挥的“智慧大脑”,升级后的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省地震局与中心站的无缝联通,视音频效果和灾情信息获取与传输效率都大幅提升,应急处置分析研判能力显著增强。

2025061802

地震大数据贵州中心机房

  拓领域,新质生产力赋能重点工程

  在茅台酒厂综合体、贵阳轨道交通2号线、大湾煤矿等重大基础设施内,全维度地震安全监测系统正在实时“把脉”建筑结构安全。“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系统能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处置建议,形成‘监测-评估-预警-决策’一体化链条。”贵州省工程防震研究院院长师娅芳介绍。这套系统在董箐水电站等项目中已实现“秒级响应”,为西南地区高风险区域的工程安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在2025年3月缅甸7.9级地震监测中,这套系统快速完成贵阳花果园双子塔的结构安全评估,用数据说明了“缅甸地震对双子塔建筑无影响”。

  从乌蒙山巅的台站到FAST周边的监测网络,再到核心机房的信息化设备,贵州省巨灾防范工程正以科技硬支撑勾勒出黔贵大地防震减灾全新图景。未来,贵州省地震局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防震减灾成果更好地守护黔贵大地千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筑牢地震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雷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邮编:100095 联系电话:010-62456503转8305
Copyright©neobji.a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站 京ICP备0800272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