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驱动数字网,赋能韧性安全城丨巨灾防范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16 来源:中国地震局
2024年以来,上海市地震局(以下简称“上海局”)锚定全面提升上海市地震监测基础能力、筑牢超大城市地震安全韧性目标,以巨灾防范工程实施为抓手,创新驱动,固本强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应急保障、环境优化、震害防御“四位一体”能力提升,奋力打造超大城市地震灾害防治新范式。
科技筑基,织密立体监测“智慧天网”
“我们既要与时间赛跑,又要与天气抗争,在梅雨季节抢工期,在高温酷暑保质量。但是看到如今监测台站改头换面,观测数据连续率高,一切付出都是值得。”上海局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工程师潘国勇谈起项目建设时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
工程建设完成54个地震监测一般站标准化建设和67个站点升级改造,实现上海测震类站点100%标准化,监测站网总体标准化率提升至84%,为获取地球物理等地震监测数据的高可靠性、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奠定基础,为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和震情趋势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地震监测一张网,不仅要编好,还要筑牢。”监测预报处处长裴锋说。项目建成后,监测站网运行率提升至98%以上,地震站点智能化覆盖率超过88%,市内5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产出时间缩短至10秒内,自动速报发布缩短至2分钟,人工速报平均发布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上海天山地震监测站强震动观测站
数字赋能,打造应急响应“超级大脑”
上海局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十五”期间建设而成,系统整体面临设备老化、关键设备无备份、应急功能区域未实现有效划分、上下联动性差、供电系统备份冗余不足等问题。“一旦发生地震,应急不畅,后果不堪设想。”上海局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勇介绍。此次项目建设,让应急指挥大厅视频系统图像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和画面延迟等显著改善,彻底解决原系统画面卡顿、图像模糊问题,满足高清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及计算机图像显示分辨率要求,支持 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有效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效能,强化指挥调度科学化、可视化水平。
此外,上海佘山中心站业务用房改造后,功能分区更趋合理,信息化能力较大幅度升级,实现与市局、崇明点的高效互联互通,通过“市-站-点”三级联动,构建起指令传达的“高速公路”,确保应急响应“零延迟”,震情处置指令“零时差”传达。
韧性跃升,构筑公共服务“安全护盾”
上海高层建筑林立、财富集中、人口密集,易受到中远场大震影响。上海局建立一个设备库为“安全护盾”,库内包含重大工程强震动监测设备124套,就像城市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状态。8套数据处理软件,能有效补充专业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为重大工程安全提供了“全天候守护”。
使用波速测试仪开展海域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察
“目前,重大工程配备的强震动监测设备可同时支撑10个以上超高层建筑或特大桥梁等重大设施的强震动监测设施布点,实时监测远震对上海特定建筑的影响。”上海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副主任周伯昌介绍。
自2024年建成以来,该装备体系有效支撑常态化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风险感知,用科技力量筑牢城市发展安全底线,提升长三角地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水平。
未来,上海局将深度融入“大安全、大应急”工作体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加快防震减灾数字化赋能步伐,不断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