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科技赋能筑防线 人民至上护平安丨巨灾防范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17 来源:中国地震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以下简称宁夏局)践行“防震减灾造福人民”崇高使命,以巨灾防范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建设为抓手,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用科技创新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构建全域覆盖的预警防护体系。工程着力构建“天地一体”监测预警网络,在人员密集场所布设3300套预警终端,实现全区学校、机关单位等重点场所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联防联控机制。在银川永宁4.8级、金凤4.6级地震中,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000余条,平均用时6秒,为人员密集场所争取宝贵避险时间。
预警终端在基层发挥实效
打造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中枢。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创新构建“1+12+N”数据共享机制,整合自然资源、住建等12个部门2.6亿条数据资源,建成全区统一的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研发“一张图”智能决策平台,集成活断层分布、风险评估等28类核心数据,实现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重建全周期管理。引进机载激光雷达、高密度电法仪等先进装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探测体系,将构造探察效率提升60%,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生动诠释“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现代治理理念。
科技人员运用先进设备开展浅震勘探
筑牢自主可控的安全发展根基。以科技创新赋能安全发展,首创“局—站”双机房双枢纽数据中心架构,业务切换时间缩短至3秒,连续性达99.99%。建成基于鲲鹏架构的自主可控技术栈,网络安全防御能力达千万级并发。在银川地震应急处置中,新建的智能指挥系统实现“3分钟灾损评估、15分钟方案生成”,应急响应效率提升50%。
宁夏地震局中心机房建设效果
锻造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监测网络。完成全区监测站点智能化改造。通过部署环境感知系统、自适应电源等设备,建成“感知-调控-回传”全自动化链路。新建水化分析实验室为震前异常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设备运行率提升至99.8%,运维成本降低30%。”固原中心站负责人介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夏局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完善“防抗救”一体化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