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地震灾害梦魇的乌恰--写在乌恰7.1级地震35周年
更新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国地震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张勇
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与疏附县交界的托姆洛安山东北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房屋倒塌3万余间,67人死亡遇难,200人受伤。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有地震断裂带、地裂缝、崩塌、滑坡及喷沙冒水。
乌恰地震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构造部位。乌恰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方,这里是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的北部边缘,也是帕米尔这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地质构造复杂。这个地区内新构造运动相当强烈,而且形式多样,是我国大震活动频度最高的地区,1889至1989年的100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大地震就达7次之多。时间间隔最小6年,最大42年。
乌恰7.1级地震导致乌恰县城大多数建筑物损毁,包括边长1米的立柱体发生断裂旋转,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断裂错动影响。乌恰南断裂在老县城边缘横穿而过,断裂错动是导致断裂附近房屋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
二是场地影响。钻探揭露老县城为河流相沉积,上覆19.8米m厚的粉土、粉砂夹细砂、粉质粘土,下伏卵砾石,地下水位埋深5.4米m。分布有地下水高、冲积和风积为主的砂土、粉土层沉积,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局部出露有断层泉,属于建筑4(Ⅳ)类场地,易产生地震波放大和地基实效。
三是设防能力不足。无论是公用的砖木、还是居民自建的土木结构房屋,都没有达到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
为了避开活动断层的影响,恢复重建决定将县城搬迁,而且明确新县城仍要在老县城所在的黑孜苇盆地内,新疆地震局负责为新县城选址。结合现场考察情况和地震的震害特点,我们将新县城选在了位于老县城东北约6千米km的博鲁什。原因有三:其一,该地位于乌恰南断裂下盘。乌恰地震考察结果显示,位于逆掩断层下盘(断层错动时基本不发生运动-被动盘)的震害明显轻于上盘(断层错动时发生错位运动-主动盘);其二,该地为冲洪积扇中部,场地为卵砾石层,地下水位较深,不会出现因沙土液化而导致的地基失效;其三,在该地有一间非常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竟完好无损。
自1986年起,国家连续3年拨款5440.46万元建成新县城。1989年10月1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新县城建筑规划构思新颖、立意深刻,飞轮式设计象征乌恰县开始腾飞。新县城坐落有序、建筑高雅美丽、富有民族特色,是一座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美丽城镇。
1993年12月1日和1994年1月12日,在1985年乌恰7.1级地震震中东南约15千米km处先后发生了6.2级和5.8级地震,本人作为震害调查和损失评估负责人赴地震现场开展工作。在自治区领导主持的相关会议上,有人就提出:乌恰新县城距离老县城仅6千米km,这次地震还不知道会遭受多大的损失?是的,我也有些担心,毕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因地震而迁址的县城。虽然1990年4月17日在乌恰发生的6.4级地震没有对新县城造成任何损害,但发震断裂、方位等不尽相同,只有经过多次地震检验才能说明问题。坦率地说,当时去新县城的路上心里十分忐忑,一方面相信我们的科学研判,同时其他行业专家提出疑问也一定有其科学依据和道理。当看到新县城没有任何房屋因此次地震受损时,我们的心里异常高兴:地震灾害是可以降低的!
然而,乌恰县城的迁址只是解决了县城区域内约占全县四分之一人口的相对安全问题,县域内其他群众的地震安全仍然时刻困扰着我们。
受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影响,在叶尼塞河流域从事农业的居民大都居住在土木、砖木结构的住房。这种住房大多为长方形、以土盖顶的平顶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间。从事游牧的居民,大都居住毡帐、毡房。村落一般都在较平坦的山谷中,村庄周围有少量耕地。一般牧民夏秋季要带着毡房到夏牧场居住,在冬春季依然居住在村落里过冬,这些村落居民的住房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地震灾害一直威胁着各族人民的安全。
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后改为富民安居工程、农村安居工程),乌恰作为高烈度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与其它25个县(市)首批开始实施。安居房的建设,使乌恰农牧民住房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2008年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造成我国边检口岸房屋设施严重受损,吉尔吉斯斯坦因地震伤亡近百人。但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斯姆哈娜,由于全部建设了安居房,房屋无一受损,人员无一伤亡。
2011年1月1日,乌恰发生5.1级地震。我打电话询问灾情,时任县委书记范宝军(现任喀什地委委员、莎车县委书记)告诉我,“我们的安居房基本全覆盖,9度设防的房屋遇到不到7度破坏的地震,没有问题,只是晃一下而已。各族群众都在购买酒肉,庆祝新年,我们县乡两级连应急救灾工作都不用做了。”
是的,乌恰县的居民已经彻底摆脱了地震灾害的阴霾。安居房建好后,牧民住房内的布置、陈设,仍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虽然住房内也放着雕花木床,但这只是摆设,农牧民依旧喜欢睡在铺有层层花毡子和羊皮的床上。不论是冬夏,也不论家里有多少床被褥、枕头,从不收入壁橱或衣柜,而是整齐地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有的可达一人多高,沿墙摆半周,形成一堵五彩缤纷的花墙,给人以富有的感觉。牧民也注重室内装饰和布置,无论是毡房和安居房,壁上都挂着挂毯和帐幔,衣架上挂有精心刺绣的盖布,门上有编织精细的门帘。住在这样安全、温馨的房屋内,再也不用将收入年复一年地投入到房屋的加固修缮中,他们生活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得益于安居工程广泛和持续的实施,目前在新疆已基本实现了安居房全覆盖。10多年来,新疆发生了80余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绝大部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内地一些朋友经常问我,为什么近些年没有怎么听说新疆发生地震?我的认识是:正是由于安居工程十几年的持续实施,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了,大多数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救灾持续时间短,媒体没有相关的新闻点,不跟踪报道,所以许多人对新疆频发的地震知之甚少。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地震本身基本上是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绝大多数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和损毁造成。乌恰抵御地震灾害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首先是关注房屋安全。广大公众应该不仅仅关注学区、交通、环境,而是把房屋安全放在首位。
其次是把断层搞清楚。通过活动断层探测,查明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运动特征等,在建房时进行合理的避让。
再次是开展场地勘察。查明建设场地地下岩层的性质、地下水位的埋深,进行场地土地震反应分析,以采取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
经过科学选址的乌恰县城,经历过多次5级以上地震的考验,基本没有房屋损坏,住进安居房的乌恰城乡群众也不再惧怕地震的威胁。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安全,愿所有的中国人都远离地震灾害的梦魇。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