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地震安全屏障,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更新时间:2020-12-26 来源:中国地震局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印尼地质构造活跃,地震火山频发
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的多重俯冲或碰撞作用、岛弧岩浆作用、褶皱造山和断裂作用、岛弧迁移等现象,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地质构造。
同时,印度尼西亚又位于两条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界之处,所以地震和火山爆发都很频繁。据统计,仅1900-2004年之间,印度尼西亚及邻近地区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0余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约16次。
据专家分析,本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构造地震,也就是断层的上部(上盘)向上移动。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该区域一个长距离破裂带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在26日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此次大地震的发生。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地震引发的海啸。
海啸一路奔袭,演变成巨大惨剧
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等国,甚至连远在东非的索马里,因海啸死亡的渔民也超过了100人。
海啸是一种巨大海浪的统称。海底大规模的、快速地空间大小及位置的变化,包括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海底滑坡等都会引发海啸,甚至陨星或彗星的撞击等也会激发海啸。但是诸多原因中最主要的还是海底地震。
一般来讲,震级大于 6.5 级,且发生垂向滑移的浅源地震容易引发海啸。由于海水受到剧烈变化的海底地形扰动,形成长周期重力波动,该波动可将海啸能量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传播出去。当海啸波进入浅海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这时可能出现 10 米-20 米以上的波高。在滨海区域,海啸波使海水陡涨,形成很高的“水墙”,并伴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沿岸的村庄和城镇,然后海水又迅速退去,如此反复多次,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本次地震海啸受灾最为严重的是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省、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
亚齐省离震中最近、受灾最严重,基础设施绝大多数被海啸摧毁,所剩不多的基础设施也被严重破坏,其中14个港口和北苏门答腊的5个港口受到破坏。占总数19%的15余万座房屋和占总数14%的12万余幢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占总数57%的近2000所学校和77所卫生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85%的供水系统和92%的公共卫生系统遭到破坏。地震海啸对印尼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达到45亿美元,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的2.2%,占亚齐省生产总值的97%。
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2/3(约1000千米)的海岸线,毁坏了沿岸的10万余栋房屋,其中75%被完全摧毁,15万余辆车和沿海的公路、铁路、电力设施、通讯系统、供水设施、渔港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渔业、旅游业和零售业遭到严重破坏,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达到13亿美元。这次灾难对斯里兰卡的经济影响是受灾国中最严重的,经济增长从6%降低到5%。
海啸袭击斯里兰卡沿岸城市(来源: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发布)
马尔代夫是唯一的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海啸袭击的国家。其中首都马累大约2/3地区被淹没,53个有人居住的岛屿遭到破坏,其中的10%被彻底摧毁。44所学校、30个卫生院及60余个岛屿的管理机构需要重建。约占房屋总数一半的4700余幢建筑物被毁坏,其中1700个房屋被彻底摧毁,经济损失初步估计达到4.7亿美元。
印度的海啸受灾区主要集中在泰米尔纳度、喀拉拉邦、本地治里等地,其中离震中最近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受灾最严重。此外,海啸还袭击了印度大陆的2260千米的海岸线、162千米的国家高速公路、462千米的省级高速路、14座桥梁及78个涵洞,大量的住宅和政府办公楼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估计达到15亿美元。
筑牢安全屏障,防范地震灾害链风险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强烈地震发生后,除了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地质灾害或次生灾害。这种多灾害叠加形成的灾害链会大大加重地震灾害产生的危险。例如:在山地、丘陵等地区发生地震,经常会触发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及对水库大坝等的破坏可能会导致洪水泛滥,引发水灾;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等会引发火灾;震后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这些引发的灾害链甚至可能比地震本身造成的破坏还要大。
在过去发生的地震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除了这次的印度洋地震海啸外,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地震导致滑坡3627处、崩塌2383处、泥石流837起,仅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就导致1600人死亡。2011年东日本地震发生后,引发20余米高海啸,造成多处火灾、爆炸和地质灾害,并导致电力、交通、通信和供水等生命线系统大面积瘫痪。特别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海啸破坏供电系统,酿成核泄漏事故,对全球能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灾害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超过58%的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人财物高度集中,高层建筑、高坝水库、高速铁路、核电站以及生命线工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生活中,加之我国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震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风险不断增强。一旦发生重大地震,极易引发灾害链式反应,造成巨大灾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筑牢地震安全屏障事关人民福祉,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不断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强化地震及其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灾情会商研判,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夯实防灾基础,加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通讯员:魏玮、宋昊冉)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