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努力提升陕西防震减灾水平
更新时间:2021-01-23 来源:中国地震局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是孕育中华民族瑰丽文明的富饶之乡,也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之地,还造就了以奇险峻秀著称于世的名山——西岳华山。就是在这险峻的华山脚下,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有记载以来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大地震。
据史料记载: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发生8¼级(历史地震的震级是通过灾害现场的宏观烈度考察估算得到,精度有限,一般采用1/4的倍数来表述)特大地震。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陕西渭南、华州、朝邑、三源等处,山西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这场地震震级大、破坏性强、余震持续时间久、次生灾害多,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涉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地震引发华山山前断裂和渭南塬前断裂等近东西向地表断裂活动。《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一书指出,华县地区受到该次地震的破坏较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强烈,确定华县是该次大地震的震中区,烈度为Ⅺ度。
华县特大地震最让人震惊和疑惑的就是遇难人数。同时代、同震级的其他古地震的因震遇难人数基本为万人左右,史书记载的华县大地震造成83万余人遇难,是否真实可信一直是专家学者考证的重点内容之一。2010年原廷宏等在《1556年华县特大地震》的最新考证结果显示,华县大地震中因震遇难人口数约79万-85.3万余人。由此可见史料所记载的83万遇难人数,并非夸大其词。那么华县地震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惨绝人寰的死伤状况呢?专家考证结果如下:
第一、房屋地基条件差,受震易损毁。震中区位于渭河盆地,为河流冲积平原,遭遇地震时易湿陷,还会伴随地震出现地裂、砂土液化,从而导致地基失效,加重了建筑物的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加大;
第二、西北黄土台塬地区人民居住的土窑洞,遇震易垮塌,洞中人难以逃脱。史料记载:“穴居之民,死者甚众”;
第三、救灾不力,加剧了地震灾难伤亡。地震发生后,当时明朝政府贻误救援时机。秦可大的《地震记》里有“时地方乘变起乱,……民抢仓库”“疫大作,……民疫饿震死者十之四。”可见地震后灾区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乱、抢掠残杀和大范围的瘟疫。
华县大地震当然是一场惨绝人寰的亘古劫难,但另一方面,苦难亦是财富,经历过华县特大地震这场劫难,古人对地震有了更深的认识。秦可大的《地震记》中就总结出了许多避震抗震的经验,如大震发生后:“猝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这与我们现行推广的“遮挡、伏地、手抓牢”的室内地震应急避险方法是基本一致的。针对防御余震,“……因计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以此告诉民众,遇到强烈地震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可搭建抗震性能较好的临时简易席棚安身。这些都与我们现代的防震减灾理念相一致,体现了我国较早的防震减灾思想。
与地震灾害的斗争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探寻抗灾避险方法的曲折历程。时至今日,尽管准确预报地震依然是世界科学难题,但是我们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的努力却从来没有停顿。
陕西的历史强震活跃、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陕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防震减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陕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成覆盖全省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观测网络。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速报时间缩短到5分钟之内。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实施西安、宝鸡等6个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11个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科学确定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500余项,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1.1万多项,全省采用减隔震技术建筑物达60余个。持续开展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农居抗震性能调查和加固改造,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响应保障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不断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成2支省级、11支区域专业救援队伍和300多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制定2项应急避难场所地方标准,全省建成标准化避难场所达300余处。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越来越广。创建国家、省级、市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94所;国家和省级示范县区14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地震科普产品推广到全省2万个村电子阅览室、8710个农家书屋和村党支部活动室。实施“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线上线下科普互为补充,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华县大地震虽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但我们当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陕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准确把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核心要义、牢固树立地震风险管理理念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地震风险治理与服务体系、提升陕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重大工程,加快构建新时代陕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防震减灾水平,为三秦百姓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项楠)